清明节为绍兴大节,习俗甚多。
越俗上坟
正月灯,二月鹞,三月上坟市里看姣姣。清范寅《越谚》:“上坟即扫墓也。清明前后,大备船筵鼓乐,男女儿孙,尽室赴墓,近宗晚眷,助祭罗拜,称谓上坟市。” 绍兴诸项祭祀,妇女均须回避,唯上坟和祭祖,可让女性参加,故有看姣姣之说。
扫墓的“扫”、非扫除之扫,系祭祀之意,故扫墓又可称墓祭或墓祀。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中注汉官仪:“古不祭墓,秦始皇起寝于墓侧,汉因而不改,诸陵寝皆以晦(月末)、望(月半)、二十四气、三伏、社、腊及四时上饭。”东汉王充《论衡·四讳》:“古礼庙祭,今俗墓祀。阳春三月,蛰居了一冬的人们。多到郊外踏青兼扫墓,故演成了上坟市。”
绍兴大户人家上坟,雇有—只鼓乐船,一只厨司船,一只六明瓦大船,如房头多而分散,可各雇一只明瓦大船。本世纪二十年代初,杜家上坟,明瓦船达百数以上。他们至约定点汇合,或直驶往目的地。大船前舱有茶炊,由佣人或者嫚操持。中舱分载男女老少,有桌椅、祭器、锭烛、花盆篮,篮内盛放盒锦、绿豆糕,艾饺等。后舱有船椅,可放小马桶,供女眷用。船至半途,停靠一下,各吃一碗稠卤面,或在约定地吃些糕点,以免中午开饭过迟饥饿。到达终点店,年老体弱者及妇女、小孩,有轿备乘。年轻人早已上山去采映山红去了。各家各房须上之坟,均开列在祭簿中,如坟不在一起,遍上一次,约需六七天光景。普通人家上坟,只雇一只中等乌篷船,一般只上一处坟,顺路者也可上二三处,其余在家堂祭。贫穷人家上坟,乘小划船或步行,只上热坟。而不论何种人家,凡新丧之坟,必须在应清明上,并得连上三年。未亡人全身缟素,于焚化纸锭后,扶着墓侧“哭几声”,以示哀伤。
清明前夕,坟亲(管坟之人)按例要在坟上压一些土,谓之“淋坟”。大户人家上坟,由各房轮流主持。轮到者称上当年坟,而一切开销,均从祭产收入中支付。祭祀有礼生司仪,男的穿长衫,女的系裙,先祀后土(在墓的左侧),后祭先人。祭品有整方的猪肉、羊肉、全鸡、全鹅、活鱼,也有用混猪混羊(杀白的全猪全羊)的,祭后按人丁分发。主祭者为值年的长辈,要读祭文(每年不变)。拜时有鼓乐伴奏,好事者仿唢呐之声为“老的拜过小的拜,小的拜过老的拜”。祭时,还要向围观者分馒头或烧饼。普通人家也有轮流上坟,但祭祀没有如此讲究。祭希则不外乎白斩鹅肉、毛笋煮肉和小炒之类。祭菜一般在前一天备好,上坟时,只需在船内烧一餐小火炉饭。贫穷人家更简单,祭物只有芽豆、烧纸豆腐干(将豆腐干斜切数刀,每刀只切到豆腐干的一半厚,翻过来交叉斜切如前,在油里一炸,即成烧纸状的豆腐干)等。上罢坟,要在坟顶上压一些烧纸,以示墓主有儿有孙,并非无主荒坟。中午开饭时,先给坟亲送去一壶酒,几碗菜及管坟赏钱,方可动筷。
清明上坟,不能没有艾饺。艾是多年生草本。揉之有清香,叶呈羽状分裂,背面有白色细毛。取洗净艾叶稍煮一下,加入糯米粉,以猪油、白糖、芝麻、松仁、核桃肉、百果为馅,捏成僧帽状饺子,蒸熟后即为艾饺。艾性温,味辛苦,有散寒去病、温经止血的功效。清明之后,天气转暖,多雷阵雨。越谚有“清明吃艾饺,不怕阵雨浇”之说。上坟艾饺多从茶食店或糕团店购买,但小户人家也有自做的。
此外,清明节又有将杨柳枝插在屋檐瓦下和门户上的习俗。妇女还将柳枝插在鬃发上,小孩还要戴柳枝编的帽子,说是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变白头”,故在上坟时常见不鲜,不以为怪。
清明送麻糍
糯米做的叫麻糍,以晚米做的称年糕。清明做麻糍,过年做年糕,这是新昌民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惯。过去,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。轮到作祭主的必须预先作好准备,待祭扫分,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。民间所讲的“清明拿麻糍,见人头分麻糍”之说盖出于此。新昌县志载:“宗族的太公坟,扫墓人多……祭扫会餐后,分胙肉和麻糍。”建国后,清明分麻糍的习惯已属少见,可是清明节做麻糍却更为普遍了。但它的意义并非单一为扫墓。
在新昌还有清明送麻糍的习惯。这是两家联姻后嫁娶前的一种礼仪。这一礼俗很早以前便在全县各地农村中流行。在嵊州市与新昌毗邻的农村中也如此。谁家要娶媳妇了,男家一般都要在清明节前向女家送去清明麻糍,预示在下一个清明节前将要来娶新媳妇过门了。女儿出嫁后,女家父母到了清明节又得向男家回送清明麻糍。据说这是预祝小俩口结成夫妻日子能过得糯滋滋、甜丝丝。
送清明麻糍最为讲究的是回山一带。春分后一星期便开始打算好办齐所用的作料。离清明节还五、六天就要安排送去,宁可早一天,不能迟一日。送的时间必须是上午,于是头一天下午或晚上一定要做好麻糍。凡是礼仪麻糍都须嵌过馅,叫做嵌糖麻糍。在制作中也比一般精细一些、捣得透一些,外形尽量做得样子好一些。大小要匀称,长短要致,馅的甜度也总是足一些。用来送麻糍的家伙也有一套讲究。大多用团空(用篾编成,工艺精细,形似鞋篮)或切篮。把麻糍一段一段分层次整齐地码放在里面,外面再套以青色麻袋,然后打好牢固的结(表示吉庆、结亲)。向女家送,一般都应由新女婿亲自挑着去,以表诚意。如新女婿因故无法新自去,也有由兄弟代送的。女方向男家送,多由新媳妇的兄弟送。
麻糍送到后,还应将送来的麻糍马上分别向邻里家分过去,以表热情大方。这时邻里乡亲便会围上来看一看新上门的“毛脚女婿”,相互认识一番,大家也便知道这姑娘不久就要出嫁了。所以群众中还有“吃过清明糕,囡便养勿牢”之说。女家向男家回送的清明麻糍也一样,总得分给邻里乡亲共享口福,乡亲们接过赠送的麻糍,总是乐呵呵地还要回敬几句客套。
关于送清明麻糍,新县志中有“乡下有些男家给女家送三年清明麻糍,以示家底殷实”的记载。这是过去的事,现在大多只送过一年就算了。
做麻糍得先将糯米浸泡在水中,待胀足后淘尽沥干、上蒸桶蒸熟后,放在石臼内捣烂成团后起舂,再趁热拉成厚薄相当的粉团,然后嵌以馅。做清明麻糍时间迟早因用场而异。要上新坟的最早,春分后三天就要做了。
做麻糍时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劳力。因此,常常与兄弟叔伯或邻居相约在一起做。大家分工合作,各献身手,既忙碌又闹热。年轻力壮的男子在轮番用捣杵(有檀树和石头两种)用力捣麻糍,还有一人专门负责在捣的时候掭麻糍,捣的人大汗淋漓,掭的人热得不时发出咝咝声。主妇和帮忙的女人们也在张罗着烧火上蒸,准备好摊麻糍用的团背(竹笾)、面板以及调理好馅等。在这里最凑热闹的主角要算是小孩子,他们硬是挤在一起围在石臼边看热闹,等着吃热麻糍。年纪大一点的长辈也大多在那里,抽着烟,喝着茶谈笑风生……
用来嵌麻糍的馅种类不少。有豆沙、豇头、油麻等,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咸菜馅或其它混合馅,也有将山里的棉花青(绍兴称艾)预先剁成碎末捣进去做成青麻糍的。麻糍的吃法也很多,可油煎、可火烤……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