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《白杨礼赞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有的经典篇章,它诞生在南温泉,且是因祸得福而来的。
“皖南事变”发生后,陪都重庆笼罩在白色恐怖中,组织上将茅盾先隐藏在南温泉,住在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间屋子里,等待时机出走香港。
南温泉是重庆的风景区,青山绿水,风光旖旎,茅盾很喜欢这个地方。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此乃疗养胜地,有山有水,还有温泉,游人不少。”他在《“雾重庆”拾零》中又道出了他的诸多感慨:“南温泉为名胜之区,虎啸尤为幽雅。主席(指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———作者注)与某院长(即当时的行政院院长孔祥熙———作者注)别墅,对峙于两峰之巅,万绿丛中,红楼一角,自是‘不凡’。除此以外,属于所谓南温泉市区者,无论山石水泉,都嫌纤巧不成格局———花溪本来也还不差,可是西岸的陪衬太糟了。这条水里,终天来往着渡船。”
茅盾蛰居的地方很幽静,除了城里来人传递信件,平时无人打扰。重庆正为召开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忙碌着,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徐冰托人转告茅盾,要到参政会闭幕之后才能离开重庆。既然日子还长,环境又安静,茅盾决定继续写他的“见闻录”。也许是这些文章酝酿已久,就在这陋室中,他提起笔来便文思泉涌,一口气写了6篇,即《兰州杂碎》、《风雪华家岭》、《白杨礼赞》、《西京插曲》、《市场》和《“雾重庆”拾零》。其中最后一篇,是茅盾对重庆生活的观感和讽刺。
《白杨礼赞》是六篇“见闻录”中最短的一篇。尽管茅盾在回忆录中,对西北的白杨树的记述仅寥寥数语,《白杨礼赞》也不过一千余字,但在茅盾等身的著作中,这篇千字抒情散文,或许是除了《子夜》外,传诵最广、最受读者欢迎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。它和《风景谈》一样,成为解放后历来的语文课本中的范文。
《白杨礼赞》用含蓄而委婉的托物寓意手法,表达了茅盾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火热的感情。他挑选了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加以颂扬,通过描写树的外形,笔直的树干,一律向上的丫枝和叶子,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:伟岸、正直、质朴、坚强不屈、力争上游。从而使人们理解作者的用意,是在歌颂力挽狂澜、拯救民族危亡的祖国优秀儿女,给人以抗战必胜的信念,增强了民族自豪感。作者深情地写道:“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,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,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,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,严肃,坚强不屈,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;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,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,到处有坚强不屈,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!”
与对白杨树进行赞颂相对应,作者对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的“贵族化”的楠木表示了公开的鄙弃。这样描写,使文章内容有了鲜明的对比度,但通篇却又协调而和谐。《白杨礼赞》发表在1941年3月10日在重庆出版的《文艺阵地》第6卷第3期上,旋即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,也为著名小说家茅盾赢得了“散文大家”的美誉。 |